(一)成果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二十大指出,到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完善健康促进政策,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
洛阳市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全国首批分级诊疗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需要大批复合型卫生健康人才推动产业发展。
目前,学校卫生健康类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同时,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不能胜任基层岗位需要。学校长期致力于教学改革,通过医德铸魂、强技砺能,培养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的医康养融合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康养康育专委会、汝阳县人民医院、宜阳县中医院、福寿康智慧医疗养老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合作,历经2年研究、3年实践和6年推广,形成“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的市属高职院校‘医康养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培养机制强化产教融合深度不够,难以支撑医康养融合行业发展
人才供需政校行企等各方着眼点不同,利益不均衡,存在政府主导、校院主体、用人单位协同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人才规格与行业需求错位。
2.教学资源融入岗位典型任务不够,难以支撑医康养融合素养提升
传统医、康、养专业群培养单一职业技能人才,毕业生专业技能融合拓展不够,岗位适应性差,上升空间受限。
3.育人平台科教赛训示范引领不够,难以支撑医康养融合育训赋能
高职院校跨专业应用性研究少,产学研融通创新缺乏,对产业发展赋能不够。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与行业要求衔接不紧密,大赛风向标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成果形成历程
1.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5年12月):探索分方向培养
国家推行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学校依托中央财政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开展“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医养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等教改课题研究,实施老年护理、康复护理、中医护理、社区护理专业方向培养,初步建立医教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发展“医康养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成为省特色专业。
2.实践阶段(2015年12月-2018年8月):实施课程互选互通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学校依托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项目,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医院、养老院、行业、研发机构等合作,成立“政行校企院社研”共同参与的医康养融合产教联盟。医疗专业增设常用护理技术、慢病管理等课程;养护专业增设老年常见病照护、老年共病用药等课程;组建洛阳正骨非遗传承“杏林弟子”特色班,开展SP(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培养。建成国家骨干专业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3.推广阶段(2018年8月-2024年8月):全面实现交叉互融、资源共享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以健康促进为中心,预防、诊疗和康养一体是医学创新发展新理念,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医科内涵。学校依托省“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省级智慧康养高水平专业群,优化校企、理实、岗课、德技双线并进的课程体系;创新“数智化、进阶式、开放性”赛训一体实践教学路径;建成“一馆、一中心、一基地”综合育人平台;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健康养老照护赛项、全国健康照护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护理员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赛事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