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背景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是洛阳市政府主办、河南省首批双高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2011年在原洛阳市卫生学校(中专)的基础上,与市第二卫校等7个学院重新整合升格为综合性高职院校。依托医康养融合、三阶段七方协同育人项目,2021年开始承办卫生健康服务大赛国家级三次、省级4次,荣获国家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省级23次以及省级教科研项目6项、国家级资源库3个、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国家规划教材5部。
2023年12月31日,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强化技术技能培训。随着中国老龄化形势的加剧,老年人对医康养融合型人才需求增多。人才是“健康中国”建设的第一资源。《“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除了医药护技等卫生技术人才,老年健康、职业健康、医养结合、托育服务、健康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人才需要一并纳入卫生健康人才范畴,加强培养、开发、建设和管理。
(一)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二十一世纪的基本国情
2024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2020年,我国失能老龄人口达到5271万,北京大学一项人口学研究显示,预计失能老龄人口在总失能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57%,达1.3624亿到1.3674亿。2023年7月19日健康中国发展大会上表示,我国有超过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这表明,社会对我们提出了新的养老问题和应对措施。
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基层面临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人群基数日趋增加,迫切需要把卫生健康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地方职业院校需要与国家、社会对卫生健康服务人才的岗位群需求密切对接,创新面向基层健康服务的医康养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基层健康“守护者”。
(二)医康养政策指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方向、新要求
1.酝酿萌芽阶段 2011年12月《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提出重点推进医护型养老社会建设。这意味着政府对学校提出了医疗、护理、养老人才融合培养的新要求。我校升格的前身是洛阳卫校,其护理、医学等专业办理40年,为下一步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成功申请XX省级课题和校级重大课题,出台XX成果,和国家创新行动计划相符合,开启教改的新课题。
2.起步探索阶段 2013年9月13日提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这一政策是医养结合政策的原点。10月14日《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并鼓励做好健康延伸服务。这意味政府对养老人才培养职业能力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3.发展落实阶段 2015年11月18日首次明确提出“医养结合机构”、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这标志着政府对医疗、护理、康复、养老人才培养提出了各专业进一步融合的指引。
4.深化完善阶段 2017年4月提出,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这意味着政府对培养融合型、综合性养老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质量要求
(三)地方职业院校对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的历程
1.校企院三方联合引领医学教育发展 2015年11月3日《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发布,我校在原有医疗、护理、药学、检验等医康养专业基础上,新增护理专业方向班(康养、中医、口腔)。并与医院、养老企业合作进行学生见习、实习与实训。
2.政校企行院五方参与养老人才培养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充分调研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2018年6月16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我校开设老年养老与管理专业。3月7日,河南省《关于公布河南省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学校名单的通知》,我校获批立项建设,从资金与政策等方面为医养康等专业的发展提供飞跃发展的良机。
3.政校企行院研社七方参与医康养专业集群建设 2019年11月26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和岗位能力需求迅速调整专业规模和专业发展方向,围绕医康养产业,由岗位链设置专业链,适度增加养老、健康促进等相关人才培养,2020年8月获批智慧养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2023年6月13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指出,统筹推动教育和产业协调发展,首要任务是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头雁效应。
我校已经与洛阳国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5医院、新安县、栾川县、洛阳市伊滨经开区、洛龙区、涧西区、老城区等签订协议,共同推动健康养老产业、医康养相关专业教育教学发展。但是头雁效应尚未形成、产教融合度不够密切。
二、研究问题
(一)培养机制强化产教融合深度不够,难以支撑医康养融合行业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社会对“医康养”融合性复合型人才的诉求增多,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和医养结合机构。作为区域内的市属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为基层培养人才是主要的职责,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符合企业岗位要求及行业标准。这需要院校、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加强人才培育的合作。但目前协同合作不紧密、信息共享不畅,缺乏专门的统筹协调机构及机制保障协作育人的整体规划、运行监督和考核评价。合作不是在各自主动承担义务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是靠学校各级领导的人脉硬性的建立、推动和维持,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核心环节(专业共建、课程共担、师资共享、教材共编、基地共用、标准共研等)不足,院校也无法通过互动交流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产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远未达预期,难以保证育人效果,培养的医、康、养各专业人才很难支撑地方卫生健康行业快速发展。
(二)教学资源融入岗位典型任务不够,难以支撑医康养融合职业素养
传统卫生健康行业强调专业性和专科化,院校在培养医、康、养相关专业人才时更关注本专业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人虽能胜任本专业岗位工作,但职业能力单一,不适应行业发展、岗位变化对跨专业融合的新要求。医疗专业除疾病诊疗知识外还应掌握康复促进、健康照护知识技能,康复专业需延伸学习养护知识,养护专业需要懂医懂康复,能进行慢病管理。院校亟需调整医疗、护理、康复治疗等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深入分析岗位能力要求,调整课程结构设置,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吸纳反映卫生服务方式转变所需的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开发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材,利用整合性的教学资源开展校内教学和社会培训,以助力各专业学生和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提升,适应基层医疗卫生、养老机构岗位工作。
(三)育人平台科教赛训示范引领不够,难以支撑医康养融合育训赋能
院校集医康养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平台数量少、建设内容单一、功能挖掘不全面、对外开放度低,不能有效实现育训赋能。受专业特点影响,加之院校与行企研之间的互通机制缺乏、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不优,导致院校医康养育人平台科研成果产出少甚至为零、成果转化难度高、效率低,科研反哺教学效率效果差。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导致课程教学标准、新理念、新技术、新素材更新不及时,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深、互动不强,困扰教育质量的提升。院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与学科竞赛内容衔接不紧密,赛训一体融合度不够,导致职业教育大赛“风向标”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研究方法
(一)建立“政行校企院研社”七方协同育人机制
由洛阳市人民政府指导,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洛阳市卫健委、教育局、民政局,统筹洛阳职院附属医院3所,洛阳市中心医院、洛阳市中医院等48家教学实习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6个,乡镇卫生院127个,福寿康(上海)医疗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上海九如城养老有限公司等养老机构27家,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洛阳市老年医学会、洛阳市预防医学会等12家行业协会,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洛阳斐爱科技有限公司等35家企业,河南省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组成河南豫西地区医康养产教联盟。
学校教师与医院医护人员、企业专业人员进行双栖互聘,医院医护人员给学校学生进行授课,学校教师到医院顶岗实践;深化产教融合,学校师生参与企业生产运营,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师生进行技能培训;与科研机构共同研发运动辅具等;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合作,安排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就业,形成“政行校企院研社”七方协同育人机制。
(二)建设“医康养”专业集群双线并进教学资源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地加深,失能、高龄、慢病患者、残疾人群占比明显提高。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是健康老龄化的主要举措。单一的医疗、康复、养护人才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为此,我们组建医疗、康复、养护专业集群,培养懂医会养善管理的医康养融合型人才。
为满足人才培养需要,我们邀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机技术人员,将医康养融合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建设基于工作任务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将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建设基于岗位胜任力的课程。专业集群课程体系由通识课、专业课和拓展课组成,通识课培养沟通能力、数字素养、孝老爱亲品质,专业课培养医疗、康复、养护技能,拓展课培养医康向养延伸,医养向康扩展的能力,实现医康养能力交叉互融,职业道德与技术技能并重,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打造“一馆、一平台、一基地”综合育人平台
打造集科普、教学科研、赛训一体的“一馆、一平台、一基地”综合育人平台,支撑医康养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建设以河南省首个规模最大的生命科学与健康教育馆为主的视觉健康科普馆、智慧养老科普馆、马金凤博物馆等“一批科普文化教育馆”,总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师生组建科普社团,参与日常管理和讲解,普及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及孝老文化等知识;开展基础医学、眼视光、养老、豫剧等赛训项目;通过展示师生共同研制人体标本、养老机器人、豫剧剧目等成果,反哺教学;为大中小学提供研学基地,向全民普及健康科普知识,传承河洛文化。
建设以国家级医药专家、中原学者王云龙为首的河南省中原学者工作站、河南省免疫技术关键生物材料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洛阳市医学床旁快速诊断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省级中医正骨大师工作室和市级智慧养老大师工作室等“一系列教学科研平台”。教科研团队与专家一起通过学术讲座、课题研讨、技术指导等方式,开展新发传染病、急性老年病等床旁快速诊断及机制研究,实施成果转化;指导学生参加“基础医学实验设计大赛”“挑战杯”等赛项。
基于医康养专业集群,打造国家级全科医生生产实训性基地、全国健康照护师培训基地,省级医养照护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和护理培训基地,市级护理和中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一批实训基地”。培养医康养专业集群学生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康复保健、慢病管理、健康照护等能力;服务全科医生、健康照护师、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等行业技能竞赛;面向基层医疗、康复、养老等从业人员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培训。
四、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经过3年研究,编制一套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康养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方案,在省内外38所院校广泛推广。围绕市级重大课题-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的市属高职院校“医康养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开展了8项省级、20项市厅级课题研究。提出?理论观点或模式?
编写了10部国家、省规划教材。其中,河南省十四五规划教材《老年人日常健康照护技术》以老年人日常照护技术为基础,突出了“对标国际职业技能标准、融合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对接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的特色,贯彻专业课与思政课育人功能同向同行的理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化资源,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岗课赛证创”融通体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体现了先进职业教育理念。
通过建立“政行校企院研社”七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医康养” 专业集群双线并进教学资源,打造“一馆、一平台、一基地”综合育人平台,解决了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教学资源融入岗位典型任务不够、育人平台科教赛训示范引领不够等问题。创新“服务基层 七方协同 医康养融合”人才培养理念、“数智化、进阶式、开放性”赛训一体实践教学路径、非遗传承“杏林弟子”特色班教学模式,提升了毕业生医康养融合的职业素养。
(二)实践成果
1.育人效果显著
成果在校内护理与康养学院等3个学院8个专业产生示范引领作用。累计培养医康养融合型人才52334人,近三年就业率逐年攀升超95%,自主创业率7%左右,30%左右学生就读本科,教学满意度均超94%,实习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均超97%。2019年至今,学生荣获专业类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3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14项,其中鲁燕在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健康养老照护比赛中获个人一等奖。
2.专业内涵提升
建设国家级专业资源库2项,其中1项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资源库,河南省老年教育课程资源项目3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参与开发失智老年人照护职业技能培训等行业标准7项,其中参与制定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简介和标准修(制)订2项。建设4个科普文化教育馆,其中生命科学与健康教育馆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建立3个科研平台,其中王云龙中原学者工作站、免疫技术关键生物材料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省级科研平台;打造医康养人才培养基地10个,其中全科医生生产实训性基地和健康照护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
3.师资能力提升
拥有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省级毛书歌中医正骨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职教名师1人,职教专家1人,省级教学标兵1人,省级技术能手2人,洛阳市职业与成人教育教研工作先进个人4人;市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学生技能竞赛指导方面,团队获得国家级荣誉1项,省级荣誉25项,其中张彦芳获得2023年全国高职组健康养老照护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方面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获奖6项,其中2022年获河南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021年获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18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建设省级综合育人平台6个,开展了8项省级、20项市厅级课题研究;编写国家、省规划教材10部,发表高层次论文10篇,专利?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
4.学校高质量发展
我校获批全国健康照护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突出贡献奖、国高职高专百强名单省级优质校、全国优秀职院可视化融媒团队;省级双高校、国际化特色高校、文明校园标兵、第七批依法治校示范校、高校心理建设教育工作标准化建设单位、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
五、特色和创新
(一)创新“服务基层 七方协同 医康养融合”人才培养理念
树立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医康养融合”人才培养理念,聘请行业、企业骨干人员作为产业导师或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和实习实训教学,享受相应待遇;多渠道多形式激励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将参加行业企业技能培训、参与技术研发、带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等情况纳入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由单一专业向医康养融合转变的积极性。组建由多个专业师生参与的健康养老创新服务团队,承接市民政局志愿服务进社区、进家庭服务项目,组织与伊相伴、中医推拿、易养志愿服务等社团,每周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为老人及家属提供特色服务,把服务场所当课堂,把解决老人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用志愿服务时长及老人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实践感受社会职责、锻炼服务水平、体现自身价值。在市卫健委、民政局指导下,与各县区卫健委、医联体、养老机构签署协议,为乡镇卫生院、养老机构开展订单定向培养,提升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二)创新“数智化、进阶式、开放性”赛训一体实践教学路径
研发洛职智慧实践教学系统,设置课程、技能训练、竞赛模拟以及考核评价等模块,全面整合赛训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实践教学环节。
采用虚拟养老院和虚拟卫生院,模拟真实照护场景;运用3D智能雕刻矫形器制作系统、解剖数字人、数码互动显微系统、中医针灸推拿虚拟仿真系统以及营养评估系统辅助教学;借助云端心肺复苏考核分析系统和智慧评分系统进行赛训考评;并利用跌倒、坠床智能监测系统、失智症照护机器人、艾灸机器人等让学生实时掌握新技术和新设备。
采用进阶式技能训练方法,将医康养专业群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技能训练、技能巩固与提升、技能拓展与创新三个阶段,分别关注知识储备、技能精炼和综合实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单项技能;通过参与演练和竞赛工作任务等,提升综合技能;并在床旁实战中培养研究创新技能和思维能力。
通过线上直播、现场观摩和新媒体同步展播,向卫健委、民政、学会、行指委、养老机构、社区基层组织等行政管理人员、行业从业人员、学生及家长及社会人士等开放展示竞赛过程和实践教学成效;将办赛与办展、办论坛相结合,开放分享研洛职智慧实践教学系统,设置课程、技能训练、竞赛模拟以及考核评价等模块,全面整合赛训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实践教学环节。
(三)创新非遗传承“杏林弟子”特色班教学模式
为传承祖国医学、弘扬中医药文化,学校从中医学、临床医学、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每年选拔100名优秀学子组建非遗传承“杏林弟子”特色班。特色班融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聘请全国名老中医、非文化遗产“毛氏正脊技术”传人毛书歌教授为首,校内外亲传弟子20名组建师承教学团队,共同制定特色班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慢性疼痛管理》、《毛氏正脊》等校本教材。采用医案教学方式,以毛氏正脊技术在老年常见病、慢性病防治及康复护理的真实病例为基础,引导弟子班学生辨证施治;手把手传授正骨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反复练习。名老中医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树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意识。弟子班学生课余时间为师生免费提供药物熏蒸、按摩、拔罐、艾灸等中医特色理疗;走入社区、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和康复保健服务。优秀学员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突尼斯苏塞大学中医康复治疗培训基地邀请,参与中医治未病、中医适宜技术、中医护理和中医康复等技术推广。
六、未来努力方向
职教出海、国际化推广力度还需提升。中医护理向德国输出以及中医适宜技术、康复、针灸、推拿等在海外推广的国家数量、收益人数均需持续扩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双语教师“外引内培”力度需进一步加强。